1938年,纳粹德国残酷迫害犹太人,无数犹太人被驱逐沦为难民,美英等西方国家不愿接收犹太人,只有中国接收了2.5万犹太难民。这段历史被西方媒体有意淡化,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口承认,中国给予犹太人特殊援助,并揭示了不为人知的真相。
时间倒回到1938年,欧洲犹太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纳粹德国加紧实施对犹太人的迫害,烧毁清真寺、驱逐犹太居民,“水晶之夜”后,大批犹太人流离失所,无处可逃。
那年7月,32个国家在法国埃维昂召开会议,原本是为了解决犹太难民问题,可结果却令人失望:几乎没有国家愿意真正接收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美国以经济萧条为由拒绝放宽签证条件,加拿大甚至直接表态“一个也不收”。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正在饱受战争蹂躏的东方国家——中国,意外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风港”。
展开剩余80%当时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小巴黎”,虽然部分地区已被日军占领,但由于外国租界的特殊地位,这里成为了少数几个无需签证即可进入的城市。特别是在1939年前,任何人几乎都能直接抵达上海,这为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打开了一道生路。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38年到1941年,共有约2.5万名犹太难民抵达上海,其中光是1939年一年就来了1.2万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时收容的总和。
这些犹太人主要聚居在上海虹口区提篮桥一带,当地居民与原有的犹太社团合力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和就业支持。尽管当时中国自己也深陷抗日战争、百废待兴,但依旧选择接纳这些身处绝境的陌生人。
何凤山
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是这段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顶住纳粹压力的情况下,坚持签发大量赴上海的签证,为无数犹太家庭提供了活路。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保守估计至少救下了数千条生命。这不仅是中国对人道主义的实践,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
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犹太难民移居到了以色列、美国等地。但对他们而言,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避难所,更是一个“新生的起点”。至今,仍有许多幸存者及其后代在回忆中提到上海人给予的温暖和尊重。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如今仍保存着当年的大量文献、照片与实物,它静静地提醒着世人:中国,曾在世界最冷漠的时候,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
早在2015年,内塔尼亚胡曾站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前,深情致辞:“我要感谢中国,在二战期间为犹太人提供庇护。”言辞诚恳,态度明确。这段纪录片《谢谢上海》也被广泛传播,成为中以友谊的象征之一。
然而就在2024年5月5日,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的亚德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上却语出惊人:“二战期间,犹太人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国家伸出援手。”这番话等于一口否认了中国的历史贡献,引发了极大争议。
那他为什么突然改口?分析来看,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重动机:借“历史孤立”塑造政治叙事
当前加沙冲突持续升温,以色列政府因军事行动在国际上承受巨大压力。内塔尼亚胡在这种背景下强调“犹太人从未被真正援助”,目的是将当前遭遇与历史上的“被孤立”相挂钩,从而为自己的政策寻找道义合法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叙事服务现实政治”的策略,用以拉拢国内保守派民众的支持,转移对其强硬政策的不满。
第二重动机:讨好美国,迎合亲美势力
众所周知,以色列对美国援助极度依赖,尤其是在军事、外交和技术领域。而当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颇有微词。在这种背景下,内塔尼亚胡可能试图通过“降低中以关系调门”,来避免惹怒美国,安抚国内亲美力量。
但这种做法显然是“饮鸩止渴”。一方面伤害了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对中国存感恩之心的犹太人后代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第三重动机:国内施压、外交焦虑并存
以色列国内如今政治矛盾加剧,反政府抗议时有发生。内塔尼亚胡通过“悲情叙述”强化民族身份认同,是他巩固自身地位的一种常见手段。而中国的援助故事,恰恰不符合他“孤军奋战”的叙事逻辑,所以选择回避甚至否认。
但事实终究不是可以随意涂改的记忆,那些上海街头的老照片、签证原件、难民回忆录,都是摆在那里的历史铁证。内塔尼亚胡可以淡化历史,但历史终究还是历史,这是篡改不了的。
上海在最黑暗的年代接纳了2.5万犹太难民,是事实;中国人冒着风险守护他们,也是事实。这份义举没有索取,也从未要求回报。但被当作筹码否定,却确实令人心寒。
对于中国来说,这件事从来不是“用来讨功劳”的工具,而是中华民族“仁爱为本”文化传统的一次体现。而对世界来说,这段故事更应成为全球团结、反对种族迫害的永恒教材。
如今,难民问题依旧严峻,人道主义依旧是衡量国际关系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让曾经的光辉被遮蔽,更不能让历史在权力的口中被重新包装。这段发生在上海的往事,不应该只是犹太人的感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良知。
发布于:河南省E融配资,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怎么在手机上买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