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美两国防长通过视频通话,美国那个战争部长赫格塞斯直接跟中方说了,美国压根儿没打算跟中国起冲突,也不想搞什么让中国政权换人或者把中国发展给掐死的事儿。他这话一出来,就跟平地里突然炸了个响雷似的,国际上好多人都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了。
正在北京参加香山论坛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现任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施灿德17日评论称,这一表述“极为罕见”,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然而,这句“罕见表态”背后,究竟是美国战略的主动调整,还是迫于现实的无力呐喊?答案或许并不如表面般简单。
施灿德指出,赫格塞斯公开讲话说“不想跟中国起冲突”,也“没打算让中国政权更替”,像这种话在美方那些高官公开的发言里,几乎都没怎么出现过。他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温和的,但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在跟中国搞军事较量的时候,处境挺微妙、挺尴尬的。
过去20年,美国深陷反恐战争泥潭,军事资源和战略精力被中东战场严重牵制。与此同时,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战斗机、军舰到高超音速导弹、预警机、空空导弹、反导系统、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核心装备全面赶超,部分领域甚至领先美国。这让许多老一代美国政客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美国已不再具备与中国在家门口发生军事冲突的绝对实力。
9月3日中国举行的盛大阅兵式,直观展现了这一巨变。东风-61洲际弹道导弹、长剑-1000、东风-19高超音速导弹、歼-20A、歼-20S隐身战机舰等一系列先进装备的亮相,不仅彰显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成果,也让世界看到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施灿德所谓“重大转变”,本质上是美国对这一现实的被动承认——在西太平洋,尤其是中国近海,美军已难以维持昔日的绝对优势。
反恐战争的20年,是中国军事科技飞速崛起的20年。2001年,美国的F-22隐身战机刚服役时,中国还在研发歼-10;如今,歼-20家族(包括单座基础型、歼-20A和全球首款双座隐身战机歼-20S)已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在空战能力上,咱们中国的战机已经全方位超过了美国的F - 22和F - 35。
再说海军这边,咱们中国的055型万吨大驱可厉害啦,配备了综合射频系统,还有先进的反导本事。反观美国海军,他们现在用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面装的还是那种特别老旧的SPY - 1雷达呢。再看看高超音速武器这块儿,中国的东风 - 17导弹都列装部队好些年头了,而美国那边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呢,到现在还一直处于测试阶段,还没真正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已实现高度自主化。雷达、电子战系统、反导系统等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反观美国,供应链安全却频频亮红灯。例如,稀土元素作为高科技武器的关键材料,美国高度依赖中国进口。吴心伯教授在香山论坛上直言,中国首次打出“稀土牌”,有效反制了美国的关税压力,暴露了美方供应链的脆弱性。这种技术与产业链的双重劣势,让美国在潜在冲突中的底气大打折扣。
要是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冲突,那可能的场景差不多都在西太平洋那块儿。现在美军所在的地方,离中国大陆特别近,就跟跑到咱自家“门口”来了似的。这种地理位置的状况,对美军而言,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麻烦。
中国有套反介入或区域拒止的作战体系,这里面有东风 - 21D和东风 - 26D这种能打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还有射程远的火箭炮,再加上潜艇部队。咱们这一系列厉害的装备和战术搭配在一起,美军航母战斗群能跑能活动的地儿可就被狠狠地压缩了。美军有个智库叫CSIS,他们做了模拟推演,结果显示要是台海或者南海打起来,美军航母在刚开战那会儿可能就会被打得挺惨,说不定还得赶紧从第一岛链撤出去。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北斗导航、量子通信和天基侦察系统,构建了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美军赖以生存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在中国的电子战和网络攻击面前,脆弱性日益暴露。相比之下,美军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漫长,基地易受攻击,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这种“主场对客场”的不对称格局,让美国在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时,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冒险。
施灿德的解读认为,赫格塞斯的表态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转变,从单边遏制转向寻求“和平共处”。这与近年来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形成对比。过去,美国试图通过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盟友,构建对华包围圈。然而,盟友体系的实际效果有限。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军力难以与中国抗衡,印度则在技术与战略上自顾不暇。或者说,美国的“老游戏”——通过关税和盟友施压——已难以奏效,中国以稀土等新手段反制,迫使美国进入“边斗争边对话”的新阶段。
赫格塞斯的表态,与其说是主动的战略调整,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妥协。美国两党代表团计划9月下旬访华,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众议院首次官方访华,显示出美方在高层接触上的姿态软化。虽然美国的根本目标仍是竞争与遏制,但是政策工具从“胁迫”转向“妥协”。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美国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容易屈服的对手”,而是一个在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上都能硬刚的对手。
美国长期以“世界老大”自居,习惯于单边规则,但在面对中国时,这种傲慢正逐渐失效。中国的军事崛起,不仅体现在硬件装备上,更体现在战略自信与全球影响力上。从“一带一路”到稀土反制,中国展现了在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中的主动权。而美国在反恐战争中耗尽资源,又因国内政治分裂而内耗严重,难以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全面挑战。
赫格塞斯的“无意冲突”表态,表面上是缓和信号,实则是对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承认。正如施灿德所言,双方需探索新的模式与机制,避免危机失控。
赫格塞斯的一句话,揭开了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尴尬真相:不是“无意”与中国冲突,而是“无力”在中国家门口挑起冲突。9月3日阅兵的震撼画面,早已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军事科技的飞跃。反恐20年的“战略空窗”,让美国在核心装备领域全面落后,地理劣势与供应链短板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冒险的底气。
施灿德感叹的“重大转变”,其实是美国从“遏制中国”到“适应中国”的无奈转身。在新的国际军事政治格局下,平等对话与和平共存,或许是美方唯一现实的选择。
E融配资,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怎么在手机上买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